專題報導
2019 年 7 月 16 日,新海誠「災難三部曲」的第二作《天氣之子》正是於日本上映,雖然有了《你的名字》的成功,但新海誠卻選擇了撰寫一個與普世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故事,究竟《天氣之子》是一部怎樣的電影,跟著小編一起回到 2019 年,看看那總是下著雨的東京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。
與以往電影預告使用的「予告」不同,由於電影主題以「天氣」為主,因此在預告標題中細心了採用「予報」。
森嶋帆高是一名離家出走,前往東京獨自生活的高中生。人生地不熟的他在城市裡過著貧困的生活,後來在一位於渡船上偶遇的大叔-須賀圭介的幫助下,找到了關於尋找都市傳說的打工機會——追查所謂的「晴女」。
帆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,認識了只要祈禱天空就會短暫放晴的「100% 晴女」天野陽菜。與年幼的弟弟相依為命的他為了生活,接受了帆高的提議,運用這項「晴女」的能力,開設一項「晴天服務」。
不過他們逐漸發現這份能力的背後,其實隱藏著巨大的代價。 隨著陽菜的身體逐漸虛弱,帆高得知陽菜其實是被「天」選中的人——她的存在就是天氣異常的代價。當陽菜最終消失在天空之中、讓天氣恢復正常時,帆高做出了自己的選擇-拯救陽菜……而這個選擇則讓東京永遠的被雨水籠罩……
做為以「天氣」為主題的電影,開頭非常直接了講明了如今東京面臨的異常天氣狀況,讓觀眾可以很快進入劇情。初期透過給予主角無助與絕望向觀眾點明即使身為主角,他也依舊是個國中剛畢業的孩子,從離家處走的決定,到與陽菜的相識、來往無不凸顯著帆高的不成熟,而正是這份不成熟,為後續的劇情走向埋下伏筆。
小編認為《天氣之子》的音樂更甚《你的名字》,由於天氣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人的心情,在整部幾乎以灰色為主色調的電影中,配合劇情一起「放晴」的《祝祭》讓整體的氣氛不那麼沉悶,而其他幾首也呼應「天氣」的主題,以一種既輕快卻又空靈而神聖的風格譜寫樂調,像是把整片天空都唱進了旋律中;除了「天氣」的呈現外,也能從中感受到屬於少年少女的青春感,主唱略帶迴音的嗓音、整體音域偏高的旋律和電吉他尖銳的音色,彷彿能看到帆高與陽菜一同度過的日子,將故事前期的引導向「少年少女的青春邂逅」。
雖然劇情推進,故事色調從天藍色逐漸回歸到陰鬱灰,BGM也跟著放緩了節奏,在「愛にできることはまだあるかい」中,雖然藍天依舊,但帆高看到的天空以不是那篇曾經跟陽菜一起看到的晴天,「君と育てた愛だから 君とじゃなきゃ意味がないんだ」正如同這句歌詞所講的,失去了你的天空哪有什麼值得留戀?
全劇最大的爭議點也正是來自於此,對於一部以商業為導向的電影來說,需要的是一個讓所有人都感到「合理」的結局,而新海誠就基於這點做出了相當大的突破。如他所述,《天氣之子》的結局是一個充滿著爭議的結局,不僅產生了價值觀的對立,也是對電影產業的傳統和死板的一種諷刺。
以觀眾的角度來看,這樣的結局無疑是令人不滿的,不及《你的名字》角色的成熟,略顯生硬的劇情,人物表現上的瑕疵,這些種種都是可以一一批評的點,但若帶入角色的心境,如同《大丈夫》其中的一句歌詞「世界が君の小さな肩に 乗っているのが」說的一樣,要求一個15、16歲的高中做出符合普世價值觀的大義行為是多麼不合理的事情,小編認為正是這股衝突將《天氣之子》推向了另一個高度,儘管不是個皆大歡喜的完美結局,但卻是個相當成功而不俗套的不完美結局。